×
教学与管理

宋朝“中央大学”是如何教学的?经费、老师又

宋朝“中央大学”是如何教学的?经费、老师又是怎么来的呢?
众所周知,古代最大规模的考试就是科举考试。但是古人要参加科举考试,首先就得读书,那么古人读书要去哪呢?——书院
国子监,就是古代最高级的书院,相当于中央大学。就连今天的清华北大的地位都要略逊一筹,那么国子监的学生是如何选拔的?老师经费又是哪里来的呢?不妨以宋代为例来看看吧。

一.“中央大学”的前世今生
“国子”的称呼,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中所谓:“以三德教国子”,这时是用来指当时的有爵位的上层子弟。
晋武帝咸宁四年第一次设立国子学,设置国子祭酒、国子博士各一人,国子助教15人教授生员。这里的博士可不是我们现在的博士,不过在当时,这位博士可比我们现在的博士地位更高。
担任国子博士的人不但需要通晓经典,还要品行清高,官阶在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以上的才有资格担任(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级)。
生员(也就是学生)则仅限于五品以上官员子弟,五品可是很高的品级,因为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有资格继承官位,相当于贵族。西晋设置国子学,把它与太学区分开来,是符合当时士庶分流的趋势的。

整个社会重视“阀阅”,也就是所谓的“出身”,高门不愿让自己的子弟和庶族在一起读书,于是便在太学之外另建国子学,只有五品以上的世家大族方有资格入学就读。可以说当时的国子学就是今天的“贵族学校”。
西晋这个朝代时间很短,后期战乱频繁,但是国子学制度流传了下去。南北朝时期,北齐设立国子寺,首次成为一个管理性的机构。隋代让国子寺隶属太常寺,唐高祖武德元年设国子学,也和隋朝一样隶属于太常寺。
毕竟唐承隋制嘛。到了唐太宗贞观二年改名为国子监,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这时候的国子监就已经很有规模了而且教学科目广泛。
设国子祭酒一名,国子司业两名,国子监垂一人,国子监主簿一人,国子监录事一人。总辖国子学、广文馆、太学、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
这里得解释一下,所谓祭酒本来是参谋的职位,在这里相当于国子监的校长。司业是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国子监主簿和录事都是课业辅导员,可以说国子监就是现代学校的雏形了。
国子监有七门课,主要因为唐代时期还不是八股科举制度,所以除了四书五经以外,一般学生还得学习算数,律法,书法等等,可以说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唐代国子监也是人才辈出。

那么唐代国子监地位如此之高,宋代国子监又如何发展呢?
二.超级“中央大学”横空出世
宋朝沿袭唐朝制度,一样设立国子监,但是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改革。比如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将国子监并归礼部,这就让国子监成为了礼部的下属机构,国家直接管理。
宋代国子监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教育管理机构,中央官学都隶属于国子监管辖。先后有国子学、太学、广文馆、武学等。不过要说最大改革,那还得提一件事——扩招。

按照唐代制度,只有贵族才能进入国子监,但是宋代决定让低等官员和贫民百姓的后代也有机会进入这个“贵族学校”。
宋初国子学与国子监是一个机构的两种称呼,既是学校又是管理学校的衙门。学生限额70人,为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又低品级的官员子弟投纳保状,经过考试,也可入学,分别于广文、太学、律学学习,也就是“国子三馆”。
仁宗庆历四年,国子学与国子监分开,成为与太学等并列的下属机构,仍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学,另外命官、清官以及随在京为官的亲属亦可为国子生或称国子听讲生,定额增至 200人。

宋代士族逐渐衰落,平民百姓的教育也日渐完善,普通平民也可以进入的国子监学习,这和科举制度相辅相成,进一步促进科举制度的完善化。

上一篇:陕西泾阳:以赛促教展风采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