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与管理

建立学习管理系统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昨天的博文,介绍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公司总经理孙依依关于数字化教育的四点建议。她在电子教材展示会上发言之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主任做了一个回应,体现出上海教学研究机构对推进“电子书包”的一些思考。讲话的内容很长,我做了一些删节和编辑,其要点如下。文章的题目和标题是我添加的。

首先感谢依依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专业团队。

一、要有结构化的思想

有几句话很重要。环球的视野--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方面做了什么。当然我们很难环球去跑去看,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介绍其实就是给了我们一些环球的视野。后面这句话更加重要,本土化的服务--教育是和文化紧密相关的,即便是香港--我 们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过程跟大陆的发展过程也不完全相同,香港的同行们都意识到要有本土的视野,要跟本土文化相关联,我们搞研究的人,做一个项 目的时候,千万不要从一端走到另一端。美国人用的好中国人未必用的好,中国人能做的美国人可能做不了,不是说他们没这个能力,这就是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 在做这个e-learning的时候,一定要有本土化的观念,要和我们本土的文化、教育的传统很好的结合。

刚才呈现的很多教学过程,都是出版社这一团队跟学校合作的结果。出版方只有了解学校的教学过程,了解它的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才能做出老师感觉好、用起来顺手的产品。

现在已经不是很强调怎么教的问题,更加关注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所有这种范式的转变都有一个基准,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学。然后强调互动,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与教,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这一项目的上面是有一个理念的,而不是做一样是一样的堆在一起。我们的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对学习内容的组合,是在一定的指导下对学习内容的组合,不是对学 习内容的堆砌。一个一个的课件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思想去组合它,形成一种结构化的东西,就等于放了一堆产品。这堆产品你要去使用,你要去找它的话,是要付 成本的,数量越多你付出的时间成本就越大,所以到后面你连找的兴趣都没有了。所以没有组织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的,我们要吸取这样的教训。

二、建立学习管理系统

“电子书包”是一个部市合作的项目。市教委接的,虹口来承担试验,作为教研室就要支持这个项目。我关注这个项目已经有很长时间,很少发表意见,今天我感觉 到,我们做着做着,做到这个项目的核心问题了。从有这个项目开始我自己也在想,如果我来做这个项目,我想把它做成一个什么样子?

我第一个想法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去编制教材,和没有信息化背景去编制教材从道理上讲是不一样的。刚才谈到,教材的结构化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平面教材,它的 结构化呈现得不够,基本上都是按照“章、单元”等呈现,当我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看,看到第五章第六节的时候前面是什么,也许已经忘掉了。这个呈现方式局限 了对结构化的理解,你除非非常专业研,否则不是一目了然的。如果我做电子教材,能不能采用一种主题式的、用概念来呈现的主题结构?我给的就是一个结构,以 及这个结构必要的导学。

今天牛津呈现的都是在对学习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对教学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一种路线。有人说这种路线千变万化,有一百个老师有一百种教学过程设计,但 是我要说的是一百种的教学设计总有一款是针对某一类学生最优的。我们不要老是去想这个多样化,多样化并不等于是平等的、都是一样好的。凝聚专业团队去做这 样一个设计,其实就是去寻找这种最优的设计,它不是唯一的,但是可以想办法去找到最优的,这对面上来讲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的教材教参曾经想学习香港。香港的教参非常详尽,我们的教参非常原则。结果学了以后很多专家反对,反对的一条理由是:设计的很详尽,压制了教师的创 造。这个命题开始我也接受,现在我越来越不接受了。一个真正有创造的人,你给他一个详尽的平台是给了他一个高度,他会在这个高度上再进行创新。如果说因为 你有了这个高度他就不创新了,那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创新的人才,他水平也许就很低,就很低我给他一个高的平台有什么不对呢?这个思想大概上海现在还是有很多 人蛮难接受,所以我们的教参还是不很满意。

上一篇:2020高三政治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