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连获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位南开名师
五年前的一堂课,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光明至今记忆犹新--2013年,顾沛给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和“国培计划”学员做了一场讲座,题为“一节初中数学课的深度点评”。顾沛点评得非常细致,从头到尾分析了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语言、教师教态等方面。听完讲座,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们大受启发,专门写了多篇论文,深入研究数学课堂追问的类型及特征、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探究活动课中的师生交流等专题。这些研究论文成功发表,其中有一篇还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
“讲座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频繁,学员们深受启发,掌声不断。”王光明院长这样描述讲座的情景。实际上,活力四射是顾沛课堂的常态,也是顾沛的常态。今年73岁的顾沛,还在给本科生上课,并且每次下课都会收获掌声。备课、上课、指导学生是他的“日常”。这位看起来平凡的老人,已经作为第一完成人在5个方面连续5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这个国家级大奖每4年评选一次;连续20年,顾沛一直榜上有名。这在全国高校,都是绝无仅有的。
顾沛的教学之“道”
顾沛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45年出生的顾沛,在南京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63年高中毕业,顾沛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功底。除了数学力学系的专业知识,顾沛还学了一样--老师讲授知识的方法。“在北大,一方面是读书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听课的时候学习了很多教学方法。我自己的教学是站在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肩膀上。”顾沛说。
优秀老师的肩膀,可能是一步梯子,也可能是一堵高墙。是梯子还是高墙,一方面是学生的悟性,一方面是教师的水平。“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是顾沛挂在嘴边的话。
顾沛把“搞好教学”分成了3个层次:职业、事业和艺术。把教学当职业,就是老老实实完成工作;当成事业,就是孜孜以求,全心投入;当成艺术,则会对教学产生无限的追求,拥有无限创新创造的动力。“一个教师,如果既把教学当作职业去恪守,又把教学当作事业去热爱,还把教学当作科学和艺术去追求,那么,境界高了,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这是顾沛常常勉励自己、勉励青年教师的话,也是他的教学之“道”。
教学工作这么忙,可别的事情也有一大堆,冲突了怎么办?顾沛回答得斩钉截铁:当然是以教学为主!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丁龙云曾协助顾沛建设数学试点班,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经常能接触到顾沛准备的资料。每一次接触,丁龙云都为这些资料的丰富程度感到震惊,常常为此钦佩顾老师为工作所倾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事实上,那几年里,每天晚上从数学楼前经过,总是看见顾老师办公室的灯光仍然亮着。”丁龙云说。
数学之美,美在精神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第一年,33岁的顾沛考入南开大学读研,导师是吴大任教授。1981年3月,顾沛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
4年后,陈省身先生亲自创办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创办研究所的同时,陈省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建议,从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获奖者中选拔学生,不必经过高考,直接保送到南开大学。就这样,陈省身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试点班,并且把招生、教学、管理的重任交给了顾沛。从1985年到2007年的20多年里,顾沛一直在为数学试点班工作,被学生们称为“试点班之父”。
陈省身对数学试点班非常关注,常常找顾沛谈试点班的事情。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学校为了保护陈先生,谢绝了外界对陈先生的访问。陈省身闲下来,就想到了给大众做数学科普。当时流行送挂历,陈省身就对顾沛说,咱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数学挂历。顾沛以一月一位数学家为线索设计了一个挂历草稿,陈省身看了之后觉得满意,自己出资印制了一批,并题字“数学之美”。
顾沛认为,数学之美反映了数学最重要的思想和精神。教师登上讲台,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素质和素养。顾沛认为,有4种素养是最基本的--自学、推理、健康、信息技术。自学的素养,指的是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的学习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将来走出校门之后的终身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仅学会知识的分类是不够的,还要懂得逻辑推理。很多知识是相通的,有推理的素养,才能有一通百通的学习效果。此外,目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要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同时不被工具所“奴役”,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素养。而以上一切的素养,都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所以还要有健康的素养。
上一篇:校长管理--听课与评课必须要注意的五个点
下一篇:没有了